真正的教育
- 2022年12月1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23年2月23日
一直以來,我們的教育體制對孩子並不是友善的。教育,從未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甚麼,從未觸及到孩子心,並非從孩子為出發點。
一直以來,教育不停的在雕塑孩子,將孩子雕塑成社會認可的樣貌。我們希望孩子乖巧,聽話,守規矩,好好念書,考好成績,期待孩子是個上進乖巧的孩子學生,為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。
一直以來,教育都以目的取向,培養孩子的競爭力,協助孩子考上好大學,出了社會找份好工作。於是,我們不停的塞知識給孩子,灌輸孩子所謂"正確的觀念"以及主流的價值觀,來協助孩子能夠"適應"主流社會。
於是,學校設立的成績,標準,分數來評估孩子的好壞。分數高就是聰明,成績名列前茅就是厲害,菁英。分數不好就是不用功不是好學生,成績落後就是有障礙。
我們透過同一套標準來衡量孩子表現優劣,如果能夠達到標準就是"正常",超過標準就是:優秀",達不到標準就是"遲緩","不正常","有障礙"。
我們用這一套標準來定義孩子,為孩子貼上標籤。沒有達到標準就是不好,遲緩,不正常,有障礙,不好,需要補救,加強。
然而,這套標準真的是在幫助孩子,還是讓孩子感到更多的挫折,更沒有自信心呢?
似乎只有達到或超過這個標準才是好的,優秀的,被認可的,被接納的。然而,不在標準內的天賦就沒有被看見,甚至被扼殺抹滅。
每個孩子,都有獨特的特質,優勢,天賦,無法用同一套標準去衡量。試想,一個班級就如同是個動物園,裡面有鳥,大象,老虎,兔子,魚,狗,猴子等不同的動物,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質以及才能天賦。
然而,我們希望所有的動物都能夠爬樹,爬得很高,越高越好,越高越優秀。對猴子,貓科類的動物來說輕而一舉,然而,要求魚去爬樹只是會讓魚自我放棄,因為他永遠都沒辦法爬樹。
試想,如果我們把這一套標準拿掉,沒有任何的標準,沒有分數,沒有成績,沒有平均值?那麼,這是會是甚麼樣的狀態?
魚就能更在水中表現得很好,猴子能夠展現爬樹的才能,鳥可以自在的在空中飛翔,獵豹能夠成為賽跑好手。
喜歡畫畫的孩子就能夠展現藝術天賦,喜歡唱歌的孩子就能夠唱出美麗的歌聲,喜歡跳舞的孩子就能夠舞出靈魂,喜歡科學的孩子能夠更專注在研究裡,喜歡做菜的孩子能夠鑽研出不同的料理。
這個時候,沒有誰是優秀,聰明,遲緩,障礙,落後。
每個孩子都能夠發揮專長,展現天賦。每個孩子都能夠做自在地做自己,而不是要成為社會認可的人。
每個孩子都能夠活出靈魂的渴望,透過熱情,展現創造獨一無二的人生舞台。
每個孩子都能夠自在地做自己,展現自己,這才是真正的教育。
愛與神聖祝福❤️
Safina

Komment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