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憂鬱症的朋友的共通點,及如何從憂鬱症走出來
- April Zhang
- 2023年3月2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這些年來,我陪伴了不少憂鬱症個案學員,慢慢地從憂鬱人生中走出來,減少藥物使用,有些人甚至已經完全斷藥康復,更是有朋友康復後在自己的領域中陪伴其他患有憂鬱症的朋友。
在這些有憂鬱症的個案學員身上,都有一些共通點:
🌻聽話乖巧
聽話乖巧,比較安全,才不會被打罵,被批評,才會被喜歡,被稱讚。然而,要活出父母師長心目中聽話乖巧的孩子,就必須隱藏本然真實的樣貌,因為呈現本然真實的樣貌可能不會被接納,甚至可能會遭來打罵批評否定。
🌻壓抑情緒
表達情緒,可能會被喝止,小的時候可能遭來打罵,長大後可能會被批評指責。因為害怕被討厭不被接納,所以選擇壓抑情緒。然而這些壓抑的負面情緒,都是攻擊的能量,因為沒有出口,轉為自我攻擊,可能會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自我毀滅,或是自殘。
🌻滿足大家的期望,討好別人
因為害怕不被喜歡,於是,不斷地付出給予,討好別人,滿足別人的需求與期望。然而,在這個過程中,一再的犧牲自己的需求,漠視自己的感受,不斷委屈自己,配合別人,一再地失去自己。
🌻切斷感覺,自我抽離
為了要滿足大家的需求與期望,討好別人,必然就需要委屈自己,犧牲自己需求,漠視自己的感受。然而,這個過程是不好受的,內在有很多的委屈,埋怨,失望,痛苦。
於是,開始把自己抽離,切斷所有的感覺,如此,才能麻木自己的感受,才不會感受到痛苦,委屈,失望,埋怨。
唯有如此,才能一再地說服自己,勉強自己去滿足別人的需求,討好別人。
而抗憂鬱症的藥物,會更加切斷感覺,感覺不斷痛苦,更加抽離自己。
🌻為父母而活
從小聽話乖巧,也許出於害怕恐懼,也許不想讓父母傷心難過,於是,服從父母的話,遵從父母的安排,不敢違背父母的指望,不敢為自己站出來,為自已發聲,最後,放棄了自己的人生,將人生交給父母,為父母而活。
🌻陪著父母一起受苦,把父母背在身上
如果,父母一輩子都活得很不快樂,受苦著,很多負面的情緒時,孩子會因為心疼父母,捨不得父母受苦,不自覺地承接父母的情緒,替父母分攤這些苦,想盡辦法讓父母開心快樂。
然而,無論怎麼做,怎麼努力,父母還是不快樂,還是在受苦。這讓孩子感到無能為力,最後,選擇陪著父母一起受苦,把父母背在身上,一輩子,活在父母的陰影下。
如果,想要從憂鬱症走出來,就需要:
🌼學習指認情緒,釋放情緒
學習回到自己的身上,去感受,覺察,指認自己所有的情緒與情感。
進入以往壓抑的情緒中,感受內在的痛苦,悲傷,心痛,委屈,憤怒,絕望,失望。釋放這些內在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,特別是那些讓我們感到鬱悶的悲傷,難過,傷心,絕望。
情緒釋放了,自然就不再鬱悶了,憂鬱,自然就消失。
🌼承認內在的憤怒,釋放憤怒
憂鬱症的朋友往往不允許自己憤怒,不允許自己恨,透過轉念或是合理化別人的行為,來說服自己,讓自己好過。然而,也不斷地忍氣吞聲,壓抑內在的憤怒與恨。
而這些壓抑的憤怒與恨,就會不斷的自我攻擊,造成病痛,或透過不同方式自我毀滅,甚至自殘,最後,甚至可能了解自己的生命。
釋放這些憤怒與恨,這些毀滅攻擊能量釋放了,自然就不會再傷害自己。
🌼不再陪著父母受苦,不再把父母背在身上
父母在受苦,不是孩子的錯。 父母不快樂,不是孩子的錯。 父母不幸福,不是孩子的錯。 父母不愛孩子,不是孩子的錯。
將父母的苦還給他們,將父母的人生還給他們,允許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允許自己不再為父母而活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。
🌼把自己找回來,做自己,活出自己
不再勉強自己,委屈自己,去討好別人。不再犧牲自己,去滿足別人的期望與需求。
回到自己的身上,開始滿足自己的需求,照顧自己的感受,愛自己。把失去的自己一個一個找回來,把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回來。
當我們能夠真正的愛自己,呈現真實的自己,做自己,活出自己時,自然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希望,此時,憂鬱症自然就消失。
愛與神聖祝福❤️
Safina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