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Jer4kfD41cqzqZ8onLOBY2uYaWLdesesBFGGThpKYmM
top of page

先學會陪伴自己,自然就知道怎麼陪伴孩子了。

孩子,承接了我們的能量,就如同我們承接了上一代的能量。而孩子的狀態,也呈現我們內在小孩的狀態。當孩子有狀況時,呈現了我們內在被壓抑受傷的那個孩子,當我們往內在,找到那個受傷的孩子,療癒他,擁抱他。當我們的內在小孩療癒,孩子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。


一位個案,一直以來有莫名的恐慌,而她的女兒小學六年級,半年前開始拒學。孩子非常的焦慮害怕恐慌,非常害怕大人大聲罵人,害怕自己不夠好,害怕大人生氣,呈現憂鬱的狀態。女兒焦慮到身上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,個案目前留職停薪在家陪伴女兒,但是她也很擔憂焦慮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
一開始,我請她看著女兒,她說女兒看起來很害羞。她感覺到女兒想靠近她,但是又不敢靠近。我問她為什麼?她說女兒似乎會害怕,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,會被罵。我問她甚麼時候會罵女兒?她說女兒頭髮沒梳好,扣子沒扣好的時候,她會很生氣地唸她,她覺得為什麼女兒不能把自己弄得好好的。我問她為什麼看到女兒這樣為什麼會生氣?


她說: "因為她不是我想要的那個樣貌。"說畢,她忍不住哭了起來。她意識到自己無法接納女兒本然的樣貌,這讓她很難過,很心疼女兒,也很內疚,但是也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
我問她是不是對自己的要求很高,很嚴格,一定要做到完美,做到最好,不允取自己犯錯?她說對。我問她做不好會怎麼樣,她說會被爸爸罵。


我請她看見那個很害怕自己做不好會被罵的那個小女孩。她看見那個小二小三的自己,坐在自己的位子上,一直看著班上第二名的同學和後面在嬉戲玩耍的同學們。她看著在嬉戲玩耍的同學們,非常的羨慕,她也很想跟他們開心地玩耍,但是不行,因為爸爸說要好好地唸書,不可以那麼開心,所以她不敢開心,開心會被罵。


她看著班上第二名的同學,非常的焦慮不安,她很害怕那個同學考得比她好,因為如果她沒有考得最好,回家就會被爸爸打罵,她非常的害怕。


那個小女孩乖乖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敢亂動,因為要乖乖的,乖乖地才會被老師喜歡,乖乖地才不會被罵,乖乖不亂動才是安全的。她也害怕亂動會被同學看到,同學會覺得她很奇怪,因為她是個乖乖模範生,不應該亂動,不可以調皮。


她感覺自己不敢亂動,整個身體的很緊繃僵硬,雙手整個很麻,動彈不得。那個小女孩必須很努力克制自己不要亂動,為了讓自己很乖很聽話,不亂動,她必須要壓抑自己,把感覺切斷,感覺切斷沒有感覺,才能乖乖地坐著。


我請她開始慢慢地動起身體,讓僵住的身體動起來,讓凍結的能量流動起來。她開始動了起來,動起來之後,她感覺身體慢慢鬆開,同學也沒有覺得她很奇怪。身體鬆開了,內心鬆了一口氣,可以放鬆地坐在椅子上。


下課了,她想要跟同學一起去玩,她去了操場想要玩盪鞦韆,但是其他同學也想玩,她就讓了其他同學玩。她看著同學玩,同學玩得很開心,她看到同學開心,她也開心。我問她是不是總是在讓別人開心,別人開心,自己就開心,別人不開心,自己就不開心?她說對。她把別人的快樂與否當作是自己的責任,然而,因為要讓別人開心,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,漠視自己的需求。因為爸媽總是很疲憊,不開心,所以她必須體貼父母,不要讓父母操心,不要有需求,要乖,聽話,不要吵鬧,希望父母能夠開心點。


我問小女孩,她現在可以做些甚麼讓自己開心?小女孩開始去撿樹葉,用樹葉樹枝來做東西。小女孩很享受這個過程,不用擔心做得好不好,不用擔心要做到完美,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,就是純粹享受這個過程。


小女孩,開心笑了。


小女孩回到家了,整個人開始緊繃,害怕,焦慮。因為如果考得不好,功課做得不好,爸爸就會很兇大聲罵人,甚至會打她巴掌。每次爸爸大聲罵人或打她巴掌,她就會被嚇到(女兒跟她一樣如果有人大聲罵人就會被嚇到)。小女孩被嚇到時都不敢動,僵住了,很多害怕,驚嚇,恐懼的能量都凍結住了,這也就是為什麼她會常常莫名的恐慌。


我協助她開始透過身體釋放這些凍結住的驚嚇恐懼能量,釋放後,她開始對爸爸很憤怒,不停地釋放對爸爸的憤怒。釋放後,小女孩平靜了,她抱著小女孩安撫小女孩。她跟小女孩說了一些話,允許小女孩不用當個乖巧聽話的孩子,不用完美,考好成績,可以做自己,可以玩耍。


小女孩很開心可以做自己,她再次來到學校,這次她很自在地跟同學在一起嬉鬧,調皮搗蛋。老師看到她這樣並沒有討厭她,還覺得她很好笑。她再次看著班上第二名的同學,不再害怕她會考得比她好了。


我問她,女兒跟小時候的她有哪些相似她,她說幾乎一模一樣。這也是為什麼女兒在學校也很焦慮,害怕,害怕自己不夠好,無法達到大人的標準。


她再次看著女兒,忍不住哭了起來,她抱著女兒跟她道歉。我問她看著女兒頭髮亂,衣服沒穿好,還會生氣嗎?她忍不住笑了起來,她說不會,只是覺得很好笑。女兒看到媽媽沒有生氣而是笑了,女兒鬆了一口氣,不再那麼害怕。


她說女兒很焦慮,一直緊抓著她要她陪。可是她覺得被困住了,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過自己的人生。我問她想做甚麼?她說看電視,散步,拼拼圖,畫畫,打毛線。我請她去做這些事情,她做了很開心,但是內在還是有愧疚,覺得自己應該要去陪伴女兒。


我問她,她在陪伴女兒時,心有在嗎?她說沒有,她一直想待會要去做甚麼事情。我說女兒可以感受到你的心不在,所以更焦慮,更需要你的陪伴。不如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讓自己開心後,才來陪伴女兒,這樣的陪伴不是強迫自己去陪伴,心,才會在。


可是她覺得自己應該要花很多時間陪伴女兒,可是陪伴女兒就無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。我說何不邀請女兒陪你一起做你想做的事情,邀請女兒參與你的生活?我請她感覺邀請女兒陪伴她卻做她想做的事情,她感覺這樣的陪伴很自在,沒有壓力。


我跟她說,不要在家庭中,婚姻中失去自己。當媽媽不快樂時,孩子也不會快樂。媽媽失去自己時,孩子也會失去自己。我請她先滿足自己的需求,照顧自己的感受,當她的需求被滿足了,感受被照顧了,她就能夠很自然輕鬆不費力的照顧女兒。


我跟她說先學會陪伴自己,自然就知道怎麼陪伴孩子了。


父母穩了,孩子就穩了。父母快樂,孩子就快樂。父母能夠活出自己,孩子自然就能夠活出自己。


愛與神聖祝福❤️


Safina



Comments


© 2022 by 愛與神聖療癒空間.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