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犯錯
- April Zhang
- 2023年2月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小的時候,如果我們做了大人認為錯的事情而被處罰,甚至遭受打罵,當下,我們學到"犯錯的後果就是處罰"所帶來不好的經驗。於是,我們就會很害怕犯錯,因為犯錯就會被處罰。
然而,很多的時候"錯的行為標準"是大人訂定的,孩子往往搞不清楚甚麼是"對",甚麼是"錯"。更多的時候,這個標準會隨著大人的情緒而改變。也就是沒有真正地的準則,要看大人當下的心情和情緒。
此時,孩子會感到混淆,於是,學會了看大人的臉色來行事。隨著大人的心情起伏過生活,孩子必須很小心翼翼的做每件事情,深怕一不小心,就犯了"大人認為"的錯誤。於是,孩子學會,只要聽話乖巧順從,就比較安全,不會被處罰。
孩子學到看大人的臉色來決定甚麼是"對",什麼是"錯",自己無法判斷所謂的"對錯"。長大後,也是小心翼翼地看著身邊人的臉色,心情來決定自己是不是做對或做錯。
為了怕不被喜歡,會盡量討好別人,討別人歡心。如果別人不開心,馬上會自我檢討,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,是不是我做不對。即使別人沒有責備我們,我們也會自我譴責。
如果小的時候因為每次犯了"大人認為"的錯誤,就遭受處罰,為了不被處罰,我們可能害怕承認錯錯,因為承認就會被處罰。
(雖然大人常常說: 你說實話,我不會處罰你)
所以,我們學到了,承認錯誤就會被處罰。於是,我們就會不願意承認錯誤,或是推卸責任,將錯誤推到別人身上,這樣我們才不會被責怪被處罰。把問題歸咎在別人身上,我們就能夠免責(免去責備)。
此時,我們必須去療癒小時候每個因為"犯錯"而被處罰,被責備的自己。孩子,不會故意犯錯,每個犯錯的背後都有個真正的原因。
有的時候,孩子搞不清楚甚麼是"對"還是"錯",或是大人的"對錯"準則常常在改變,於是,孩子不小心"犯了大人認為的錯誤"。
有的時候,被大人錯怪被誤會,明明是別人的錯,卻是自己被處罰(在和兄弟姊妹間有爭執時很常見)。
還記得,曾經有個個案看到小的時候因為媽媽要求她把手上的餅乾給弟弟吃,她不願意,卻被媽媽處罰說她自私(媽媽會重男輕女)。然而,她看見那個才三四歲的自己是想要把最後一塊餅乾給媽媽吃,因為媽媽都沒吃到。可是,卻被罵自私,還被打了一頓。這個傷痛,一直跟著她。
有的時候,因為說實話,然而,這是實話是大人不想聽的,或是說中大人內心的感受,大人惱羞成怒,責怪小孩亂說話而處罰小孩。這個時候,小孩會學到說實話是不安全的,說實話會被處罰。
不少個案,小的時候撞見爸爸或媽媽外遇,跟爸爸媽媽說時,外遇的那一方惱羞成怒,而被背叛的那一方不願意面對事實,於是,把矛頭指向孩子,責怪孩子亂說話,說謊話,甚至把孩子毒打一頓,要孩子閉嘴。
無論是甚麼狀況,童年時期因為犯了"大人認為的錯誤"或是"說實話"而被不當地對待時,犯錯被處罰或是說實話被處罰的陰影就一直跟著我們。
我們害怕說真話,害怕表達自己,害怕犯錯,害怕讓別人不開心。這樣的生命,讓我們感到很無奈,很無力,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。
要從這樣的生命狀態走出來,就必須回到小時候,療癒每個因犯了大人認為的錯誤或是說實話而被處罰的自己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不會一直重複童年的經驗,而無法真正的表達自己,做自己。
沒有所謂"錯誤",每個"錯誤"的行為,背後都有個委屈,都有個受傷的自己。看見每個"錯誤"的自己背後的"委屈"以及"傷痛",療癒那個自己,才能夠真正原諒自己的"錯誤"。
如果,我們已經是父母了,孩子"犯錯",不急著處罰或是歸咎責任,而是,看見這個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以及動機。會發現,孩子不是故意要犯錯,而是背後有個委屈或是想要被看見的渴望。
愛與神聖祝福❤️
Safina
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