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分享
- 2022年12月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當我們剛出生時,內在是充滿的,豐盛的,對我們來說分享是自然的。
小的時候,如果沒有被教導或是被迫要分享,我們是很樂意和別人手上的玩具或餅乾。因為,這是人的本性(靈魂)。
分享前,需要能夠先自我滿足。當我們還沒有玩夠,吃夠,還沒滿足時,此時大人介入,要我們將手上的東西和別人分享,覺得這樣才是"好"的行為,有禮貌。
如果我們不願意分享時,大人會說"不要那麼小氣","給一些又不會死","你年紀比較大讓一下會怎麼樣"來指責我們,如果我們還是不願意,大人可能會生氣,以打罵逼迫我們給予。
此時,我們可能因為害怕,被迫不得不給出手中的東西。我們內心有很多的委屈卻不敢說,只能默默的吞下去,因為害怕被打罵。
然而,我們,並不是不願意分享,而是,我們還沒有玩夠或是吃飽。等我們玩夠吃飽了,自然就願意分享出去。
當我們被強迫分享給予時,此時,我們與手足之間已經種下了忌妒,爭寵的種子。
因為長久尚未被滿足而被迫給予,內在會處於匱乏的狀態。又因為被教導一定要給予,付出,分享,才是有禮貌,才會被喜歡被稱讚。
於是,在成長過程中,即使我們內在匱乏,還是不停的給予,付出,期望別人的稱讚,感激,喜愛。我們透過不停的給予來討愛。然而,我們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別人的感激,或是同等的回饋,甚至讓別人對我們予取予求。
似乎,無論我們怎麼做都不夠好,給再多還是不夠多,做再好還是不夠好,別人,還是看不見我們。
那麼,我們會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,開始產生埋怨,不滿,怨恨,同時,還是持續付出給予,期待對方有一天能夠看見我們。直到,我們筋疲力盡,乾枯了,被榨乾了。
又或者是,我們可能因為內在的匱乏,而必須一直拿,一直奪取。因為小時候的經驗,我們擁有的資源很可能隨時都會被拿走。所以我們就一直向外索取,對身邊的人們情緒勒索,期望別人給我們更多,來滿足我們的內在匱乏。
無論是一直給予或是一直拿取,都源自於小的時候沒有被滿足,於是內在產生匱乏。即使,我們向外拿取再多資源,都無法填滿內在的匱乏。無論我們如何的付出給予,藉此向外討愛,也無法滿足內在的匱乏。
內在的匱乏,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填滿。
我們必須回到小時候的自己,找到那個委屈沒有被滿足的孩子,抱抱他,安撫他,滿足他內在的需求。
同時,我們需要將所有的專注力放回自己的身上,所有的愛先收回,開始學會先照顧自己的需求。陪伴自己,傾聽內在的需求渴望。先給予自己,愛自己,呵護自己,照顧自己。
當我們的需求被滿足了,感受被理解了,被照顧了,能夠真正的愛自己時,那麼,內在匱乏就填滿了。
當我們內在匱乏被填滿時,原本的空洞就充滿了,源源不絕的能量與豐盛滿溢出來。此時,我們會迫不急待和身邊的人分享滿溢出來的愛與豐盛。
這樣的分享,不帶有條件,或是任何的期望,就是純粹是想要分享,給予。此時,別人是否有看見我們,是否感激我們,是否能夠給予我們同等的回饋已經不重要了。
因為,這樣的分享讓我們感到喜悅,快樂,豐盛。
要先對自私(對自己無私),才能真正的對別人無私。
愛與神聖祝福❤️
Safina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