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除信念
- Jaline Chiu
- 1月2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從小,師長父母長輩都不斷地灌輸我們他們的想法,觀念,價值觀,應該不應該,可以不可以,該如何做等等。
而當我們質疑,或是困惑,甚至不想照著做的時候,大人可以會生氣,不高興,要求我們要乖乖聽話。為了不讓大人生氣,我們只好"乖乖聽話",把所有的話都聽進去了。
而這些聽進去的話,植入腦海裡,成了內在的信念。
然而,這些塞滿頭腦的信念往往成了制約,把我們框住,限制住,讓我們無法展現自己,活出自己。
而這些來自外在的聲音,佔滿了我們的頭腦,不斷地干擾著我們,牽引著我們,聲音大到我們聽不見內在的聲音了,讓我們更迷惘,迷失,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。
我們根據於這些植入的信念來過生活。然而,這些信念是來自於外在的,只會把我們困在集體意識中,跟隨著集體意識生活著,活出辛苦,無奈,無力,疲憊,不快樂的人生。
跟隨著集體意識走,我們也永遠無法走在自己的道路上。
如果我們要移除這些信念,我們必須開始一條一條的去檢視在腦海中的信念,看看這些信念是否讓我感到自由,自在,舒服。如果這些信念讓我們感到壓迫,窒息,被困住,害怕,那麼,我們就必須將這些信念移除。
然而,這些信念往往根深蒂固的植入我們腦海裡,要移除需要耐心。
檢視每一條信念給我們帶來的感受,質疑每一條信念。
當我們開始質疑這些信念,那麼,這些信念就會開始鬆動。當信念開始鬆動時,力量就減弱,影響力就變小。
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檢視和質疑,信念越來越鬆動,越變越小,最後,就離開我們的腦海。
如果,某個信念一直無法移除,代表我們緊抓著這個信念。那必須看看信念背後有甚麼樣的議題還沒被看見,議題被看見療癒了,信念自然就鬆解。
如果還是緊抓著,代表這個信念能夠給我們帶來好處,譬如得到關注,愛,或是可以逃避某些責任,我們不想放棄這個好處,自然就會緊抓著,那代表,傷還在。
此時,我們需要耐心的陪伴那個受傷的自己,等待他,療癒他,等那個自己慢慢走出來。傷療癒了,那麼,自然就會放掉這個信念。
當我們清空這些來自於外在的聲音與信念時,沒有了這些吵雜的聲音,我們自然就能夠聽到內在的聲音。
此時,我們不再根據於信念來過生活,而是,傾聽內在聲音,透過內在聲音的指引,在人生道路上指引著我們,創造顯化我們渴望的人生。
關於信念移除,打破框架,跳脫制約,歡迎報名參加2025 3/15 3/16 3/17 改寫生命藍圖‚創造顯化渴望的人生三日工作坊
愛與神聖祝福
Safina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