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療癒,是為了撫平過往的傷痛,讓這些夢魘不再折磨我們,不再受苦。
將所有遮蔽真實自己的外衣,一層一層褪去。
看見自己,找回自己,將自己一片一片拾回,不再破碎,成為完整的自己。
~愛與神聖療癒空間~
所有文章


真正地陪伴
陪伴,帶來很大的支持與力量。 當我們在陪伴別人時,往往因為對方的狀態感到挫折,不耐煩,焦躁,無奈,甚至會一同陷入跟對方同樣的情緒。 我們很想幫助別人,陪伴別人,但是內在情緒卻隨著對方的狀態起伏,讓我們深感無力與無奈。 那是因為,我們未曾真正的陪伴自己,甚至,不知道怎麼陪伴自...
自我攻擊
當我們無法對別人生氣時,我們就會氣自己。 當我們無法對別人憤怒時,我們就會自我攻擊。 當我們無法恨別人時,我們就會恨自己。 ~Safina ~
所有的發生,無論是好是壞,都是當下需要被經歷的
生命中,沒有錯誤的經驗,沒有浪費掉的生命。 所有的發生,無論是好是壞,都是當下需要被經歷的。 或許,當下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經歷這些, 然而,等到有一天,我們回頭看,會知道, 原來,生命中所有的發生,所有的經歷,都是為了成就現在的自己。~Safina ~


關於房屋風水
我們的內在狀態,決定了外境的發生。我們所吸引到的住所,正是對應到我們的內在狀態。 年輕時,因為在外租房子,常常要到處看房。那個時候,我內在充滿恐懼害怕,很容易卡陰,所以找房看房對我來說是很痛苦,因為我常常會碰到比較陰或是能量不好的房子,回家後就會病倒。...
能夠真正拯救我們的是自己。
當我們把大師,師父或是老師當成浮木,渴望被拯救時,就是在將內在力量交給對方。 此時,對方往往可以抓住我們渴望被救贖的心情,進而操控我們。 沒有任何大師或神佛可以救贖我們。能夠真正拯救我們的是自己。 ~Safina ~
不再當任何人的拯救者,才能真正的為自己而活
如果我們從小就扮演著父母的拯救者, 那麼,我們就會不自覺的想要拯救別人。 此時,我們會不斷吸引可憐,受苦,需要被拯救的人們來到我們身邊, 讓我們再次扮演拯救者。 直到我們自我療癒,打破這個循環, 不再當任何人的拯救者,才能真正的為自己而活。 ~Safina ~
真實的自己以及自我價值
如果我們不斷的從別人眼中來看自己 我們就永遠看不見真實的自己以及自我價值 ~Safina ~


當我們把自己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,人們也會把我們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。
從小,我們就被教導要貼心,替人著想,照顧人們的感受,這樣才會是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。 而每當我們有不舒服的感受,想要照顧自己時,卻會被視為「自私」,「只想到自己」。 於是,我們學到,不能為自己著想,不能有自己的需求,不能有自己的感受,因為,這是不好的,會被討厭。...
滿足自己,照顧自己,表達自己,不是自私。
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是自私,照顧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,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是自私。 這些是照顧自己,愛自己最基本的方式。 無需要為自己著想而感到抱歉。 我們必須要先能夠照顧自己,愛自己,才能真正去愛別人。 ~Safina~


總是擔心別人會不會喜歡我,愛不愛我
最近讀到了一段話,出自於愛麗絲夢遊仙境: 「你愛我嗎?」愛麗絲問。 「不,我不愛你!」白兔回答。 愛麗絲皺起眉頭,雙手緊緊握在一起,像她每次感到受傷時的動作。 「你看,」白兔接著說,「現在你會開始問自己,為什麼我如此不完美,我到底做錯了什麼,讓你不能至少愛我一點。你知道嗎?...


無需感到抱歉的十件事
1. 需要獨處 2. 表達自己的意見 3. 請求幫忙 4. 很慢才回覆訊息 5. 過去所犯的錯誤 6. 拒絕別人 7. 家裡很亂 8. 說實話 9. 生活過得好 10. 真正的感受 我們無需為別人交代我們的生活方式,也無需為了想要過自己的生活而感到抱歉。 PS...
來自父母的詛咒。
父母對我們的批評、攻擊言語都植入我們的腦海裡,變成了詛咒。 而我們也往往不自覺的用同樣的言語批判、指責自己。甚至,活出了這些詛咒。 直到,我們療癒了自己,才能真正的活出自己。 ~Safina ~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