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療癒,是為了撫平過往的傷痛,讓這些夢魘不再折磨我們,不再受苦。
將所有遮蔽真實自己的外衣,一層一層褪去。
看見自己,找回自己,將自己一片一片拾回,不再破碎,成為完整的自己。
~愛與神聖療癒空間~
所有文章


忍耐,不是美德。
當我們碰到不合理的事情時,身邊的人總是會勸我們要忍耐,不要計較,退一步海闊天空。 於是,我們把所有的不滿,生氣,埋怨,憤怒都吞忍下來了。我們以為忍一下就過去了,然而,真的過去了嗎?真的沒事了嗎? 當我們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,一直吞忍忍耐,就等於在告訴別人:...


壓力源自於哪裡?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壓力?壓力,往往源自於我們在做不喜歡的事情,或是勉強自己。
現在人生活步調緊湊,往往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忙碌打轉,備感壓力,無法喘息。即使在休息,也因為壓力大無法好好放鬆,安穩入睡。 壓力源自於哪裡?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壓力?壓力,往往源自於我們在做不喜歡的事情,或是勉強自己。 譬如: 在工作上...


唯有面對我們的恐懼,從內心牢籠中走出來,走入生命中,才能真正的活著。
當我們因為害怕受傷而將自己禁錮起來, 我們無法觸碰到生命的本身, 同時,也無法感受到愛。 唯有面對我們的恐懼, 從內心牢籠中走出來,走入生命中, 才能真正的活著。 唯有如此, 我們才有勇氣去愛人們, 才能夠真正感受到什麼是愛。 ~Safina ~


任何升起的情緒,不要急著否定或是壓抑,去指認,承認,允許,釋放。
靈魂投胎到地球就是為了體驗,體驗愛,恨,喜悅,痛苦,快樂,悲傷。透過體驗生命不同的面向,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,看見自己,找回自己。 走在靈性或靈修道路上,不是為了追求空無,不是要保持正面思考,不是只有光與愛,不是在否定我們的情緒,不是在逃避我們的黑暗面。不是讚頌正面而打壓負面...


關於無力感
無論在工作上,關係上,感情中,我們常常有很深的無力感。這個無力感在無形中把我們往下拉,讓我們感到沉重,沒有力量,疲憊。我們被困在無力感裡,動彈不得,看不到出路。 無力感,耗掉我們的能量,澆熄我們的熱情,消磨我們的力量,讓我們的生命力一點一滴的消逝著。...


關於情緒
情緒,雖然看不見,但是也是能量的一種形式。當我們不允許情緒流出,壓抑著情緒時,情緒會卡在身體裡。 負面情緒的能量是黏稠沉重的,當我們壓抑情緒時,情緒能量會卡在身體裡。而這些卡住的能量會阻礙血液循環,新陳代謝以及免疫系統,也會攻擊我們的器官和神經系統,形成了疾病或是病痛。...


負面情緒
每個負面情緒的背後 都有個故事 故事中都有一個受傷的孩子 這個受傷的孩子 透過情緒來向我們求救 壓抑,忽略,否定自己的情緒 只是要那個受傷的孩子閉嘴不要吵 只會強化這些情緒 只要情緒還在 代表傷痛還在 這些情緒 需要被看見,允許,釋放,療癒 當那個受傷的自己被療癒了...


每個上癮症的背後,都有個受到創傷的孩子,很深的痛苦,等待被療癒。
十幾歲的我,傷痕累累,生命的每一刻,都很痛,痛到我很想死。這個世界,對我來說,是黑暗的,人們都在受苦,我看不到未來,看不到光,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。常常在思考,該如何用不痛的方式結束生命。 生命,實在太痛苦了,痛到我不想再去感受了。於是,我將專注力轉向外在,透過外在的物質來轉...


關於敏感體質
一個孩子,如同海綿般,接收父母的信念,價值觀,情緒以及模式。當父母把生活中的不幸,痛苦,情緒都發洩在孩子身上時,而孩子,以為愛父母的方式就是幫他們承擔痛苦,就會全然接收父母的負面情緒。於是,這個孩子會以為愛別人的方式就是為對方承擔痛苦。...


真正讓我們恐懼的不是事件,而是恐懼本身。~Safina ~
真正讓我們恐懼的不是事件,而是恐懼本身。 ~Safina ~


不時的提醒自己,"努力"的保持這些正向,並不會讓我們成為正向的人。
常常聽到很多激勵人的話語: 要保持正面 要保持樂觀 要保持快樂 所有我們需要刻意去提醒去保持的,代表內在狀態並非如此。 如果需要刻意保持正面,代表內在有個負面的自己。 如果需要刻意保持樂觀,代表內在有個悲觀的自己。 如果需要刻意保持快樂,代表內在有的悲傷的自己。...


最大的痛苦,折磨與傷害
最大的痛苦,莫過於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最大的折磨,莫過於內在的愧疚與自責 最大的傷害,莫過於自己對自己的懲罰 ~Safina~
bottom of page